桂子山史学讲堂纪要|卢国龙:《庄子·秋水》七问的文明合理性审思
作者:张锋、李想 时间:2023-06-11 点击数:
2023年6月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原主任卢国龙研究员,应邀于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作题为“《庄子·秋水》七问的文明合理性审思”的讲座。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刘固盛教授担任主持人,肖海燕副教授、王洪强副教授、王闯副教授及湖北省道教协会副会长任宗权道长等参与此次学术活动。
讲座伊始,刘固盛教授简要介绍了本次主讲人卢国龙研究员的学术成就与影响,并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卢国龙研究员在高度评价了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学术团队后,开始对记载河伯与海若七番问答的《庄子·秋水》篇进行讲解,围绕文明合理性问题展开,层层迭进,引人入胜。
首先,卢研究员对道家道教文化进行了价值评估。他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权力掌握在上层,民间社会长期以来缺乏文化权力;而道教有可供民间社会遵循的公共规则,是保持中华文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杠杆。接着由道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定位,即中国民间社会自我教育、自我教养的系统,而引出《庄子·秋水》有关的七个问题。
第一问是“中国大不大”。卢研究员指出《庄子·秋水》中对“中国”的定义与我们现在的用法含义基本相同,都用来称谓这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明模式的社会。《庄子·秋水》中的“中国”是相对于地理概念而言的,区分于儒家《中庸》所定义的那种专指尧舜以来华夏文明的文化概念。
第二问是“国家的大小是否能作为价值重估的依据”。卢研究员指出,《庄子》的思想认为衡量一个文明体、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的价值,不能以大小强弱为标准。他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亦是此类观点。他引述《老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来说明衡量价值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机的、有能力的调整发展姿态和协调内部关系。且对于“中国”大小的价值重估并不会影响爱国情绪,庄子思想能推动一种真正的爱国理解,而不只是一种情怀。
第三问是“如何形成内在的自我生成、自我协调的调整机制”。卢研究员通过对比中西方哲学思维的特点,提出了审思文明是否合理的三个规则:神之法则、儒家的先王法则和道家的自然法则。他认为《庄子》是没有文明合理性预设的,既不承认现实这个文明就是绝对合理的,也没有预设另外一种文明模式来覆盖现有的问题。《秋水》以辨识物理之分为基础,深入考问“约分”如何可能。“约分”的标准与立法的模式类同,“约分”不能是随意的,必须具有普遍适应性。《庄子》推阐万物“约分”,在理论层面的深邃思考参照的是自然法则。
第四问是“庄子是否是反智反文明的”。对此,卢研究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认为《庄子》是具有思辨性的,《庄子》追问、思辨的结果明确表明社会秩序、文明体系的合理性是相对的,是通过公约的形式制定且不断发生变化的。
第五问是“社会文明模式是否可以通过互相合约形成一个自发的文明”。卢研究员认为通过合约的形式确定的文明合理尺度是强健的,可以自发化、自我调整的社会文明机制是可以自愈的、自疗的,这种文明机制是超越圣人局限性的文明机制。
第六问是“文明可以自发形成,为何道家要尊道而贵德”。卢研究员提出理解道家哲学的关键点就是道家之所谓“道”,并不是在万事万物的本来状态之外列出一个高于万物的目标,而是“道”就是万物合约的自由选择本身,只是用一个形而上的概念来概括,这个概念就是“道”。
第七问是“天人关系如何辨别,人能否以德配天”。卢研究员借《庄子》的文明谱系说明华夏文明对天人合一的信仰,并通过与古印度、古希腊和古希伯来等不同文明系统的对比,认为中国的天人之学是双轨的、不离不杂的存在。他认为所谓天人关系其实分两个阶段,首先是人自谋独立于天,然后是人拟配于天。有能力将万物工具化,是人类获得与天地并立之地位的升级标志。表达这个标志的经典范式,是人以德配天,因此才有人类所特有的天人关系问题。
刘固盛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评议,他认为卢国龙研究员对《庄子·秋水》篇做了高度、准确且有新意的阐释,诚如何兆武先生所言“要有思想的深度才能读懂历史”。他随后谈了三点感想:其一,卢研究员提出的重估道家道教文化的价值,道教是中国民间社会自我教育、自我教养的系统等观点,对鲁迅先生所说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很好的解读。卢研究员谈到的中国古代民间社会长期缺乏文化权力,而道教使民间社会有了公共规则可供遵循,获得了自我提升的一个机会等看法,似是中国史与社会史研究不曾提及的理解和解释。其二,卢研究员对于《秋水》七问的背景解读和诠释思路,在庄学史研究上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解释。关于国家治理的角度和文明合理性的审思,都与历史学界的研究热点有所契合,对国家治理的历史借鉴和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新研究都有裨益。其三,庄子思想里的政治价值在于国家治理机制,对我们现代社会,包括世界秩序,都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并需要展开进一步研究的。
在接下来的问答环节,听众向卢国龙研究员请教了关于新旧《唐书》隐逸传、天人合一观念、文明自发性、庄子哲学实践性等方面的问题,卢研究员均一一进行了耐心而精彩的解答,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