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讲坛第六期纪要|刘迅:晚清南阳全真道士姚蔼云兴办新学考:兼论道教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作者:张锋 时间:2023-06-08 点击数:

2023年6月7日上午,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办的“道学讲坛”第六期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美国罗格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刘迅主讲,主题为“晚清南阳全真道士姚蔼云兴办新学考:兼论道教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中心主任刘固盛教授担任主持人与评议人。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叶秋菊副教授、肖海燕副教授、王闯副教授等参与讲座,百余位同道聆听了本次精彩报告。


首先,刘迅教授介绍了研究缘起。他认为从民国肇始,中国迈入现代世界以来,从读书人到普通民众对于道教的印象,大致可分为三种:(1)道教为旧体制产物,于新社会格格不入,甚至抵抗和反对现代化。(2)道教代表了一种落后的封建迷信或宗教体系,在中国近现代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等现代化过程中,它软弱无能、毫无招架应对之功,从而沦落为不可避免之受害者或牺牲品。(3)道教自宋代以后,由于儒家为主导的帝制国家的打压和迫害,而逐渐失去了其在王朝政治和决策过程中所曾拥有的影响力(明末的邵元节等为例外),而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堕落趋势,到了近代更是一蹶不振,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已经毫无影响可言。刘教授在研究近现代道教历史的过程中,经眼和收集的史料所展现的道教宫观及道士,却与这些传统认知有着较大区别。在深入探究这些史料后,他对于近现代道教产生了不同的印象和结论。

其次,刘迅教授讲解了他要研究的四个主要问题、史料和方法。

关于四个主要问题,分别是:(1)这样的认知或印象果真符合历史的真实吗?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政治变革中,许多旧文化信仰体制包括道教,的确受到极大的打击和迫害而沦为牺牲品,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这样的描述和观点能概括近代道教的全貌吗?(2)如果不能,那近现代道教的基本状态又是什么样的呢?(3)道教又是如何应对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呢?(4)道教自从离开王朝政治中心后,又是如何在地方社会生存并扮演何种角色?获得何种存在的理由,并发挥何种作用呢?

关于史料和方法。史料为南阳道教宫观碑刻,正史和地方史志,文人笔记,诗书画像等。研究方法是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出发,透析史料中有关道士姚蔼云在南阳地方的一系列活动,重新构筑书写南阳全真道教参与清朝国家和地方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真实历史。同时也矫正学术界和大众对于近现代道教的偏见,并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深化和丰富对于近现代道教生态和本质的认识。

再次,刘迅教授讲解了南阳的特殊地理位置、南阳的宫观分布、南阳玄妙观的内部建筑结构、道士姚蔼云的生平事迹、晚清政府筹办新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姚蔼云在南阳地方的一系列活动。姚蔼云的活动主要包括动用当地玄妙观的资源和自身道义魅力,响应晚清政府的呼吁,参加现代教育改革,致力于兴办新学,改良农耕技术,积极从事地方治理等。

最后,刘迅教授对姚蔼云在辛亥革命中“殉道取义”的结局进行了反思。他指出:(1)一个长期服务南阳地方社会并积极参与清末现代化改革的道教领袖,却不见容于民国这个现代国家。这是不是反映出当时民国现代化改革的精英们对于本土宗教的歧见和蔑视?他们或许认为西方基督教代表了现代性和理性,而本土宗教如佛教和道教乃至民间宗教则代表的是落后、迷信和糟粕。(2)姚蔼云在南阳兴办新学堂的动机目的,不能简单理解为道士或道观在面临“庙产兴学”的压力时,为了自保生存和逃避庙产被征收,无奈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或投机取巧。刘教授的研究表明,南阳玄妙观投资、经营和服务地方社会,绝非一时一日。从清初的掩埋枯骨,重建南阳社会和经济;到晚清抵御太平军和捻军围城而捐金构筑北城月牙垛城;到每年都将道观年租盈余存储在南阳许多粮食店铺;再到姚蔼云本人于1885年在南阳北关兴建义塾供当地贫苦子弟读书。这一切都说明姚蔼云在南阳兴办新学只是延续了玄妙观一贯投入和服务南阳地方社会的历史传统。(3)姚蔼云在南阳致力于兴办新学的史实,也对当今学界和大众对于道教所持有的一些偏见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姚蔼云所展示的清末南阳道教不仅没有顽固反对清末的现代化改革,也没有成为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被动牺牲品。相反,姚蔼云积极兴办的新学堂,一方面配合了清末国家的现代化改革,另一方面也是南阳玄妙观长期投入和服务南阳地方社会的延续。

刘固盛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总结,他指出:第一,本次讲座是一项全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道教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备受打压,学界以往的研究多持“衰落说”,本次讲座对此作出了回应,且问题意识强烈,与学术前沿挂钩。第二,本次讲座采用历史学的方法,从材料出发,包含丰富的史料和田野调查,诚如法国学者高万桑所言“道教研究需要历史学参与”。此报告可谓是宗教社会史的典范,在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新的结论。第三,本次讲座通过以小见大的思路,深刻剖析了“一观一道长”,回答了刘迅教授自己提出的几个问题。沉思姚蔼云的结局,道教面对外来压力时当积极应对并主动调整。姚蔼云的个案研究表明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做贡献是道教的一种优良传统。关于“庙产兴学”与近代宗教关系的评价问题需要重新考虑。

在接下来的问答环节,大家踊跃发问,刘迅教授进行了热情而精彩的答疑,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高校网站模板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