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国龙研究员莅临道学讲坛第四期

作者:张锋 时间:2022-12-04 点击数:

2022年12月2日晚,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办的“道学讲坛”第四期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卢国龙研究员主讲,主题为“谁能逍遥:《庄子·逍遥游》释读”,中心主任刘固盛教授担任主持人与评议人。本次讲座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进行,肖海燕副教授、王闯副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姜守诚教授、湖北省道教协会副会长任宗权道长、武汉大道观和武当山道教学院部分道众等参与讲座。讲座听众人数突破300位,达到腾讯会议在线人数上限。

卢国龙老师从四个方面对《逍遥游》进行了义理解读,首先是“以自然为基准的自由理念”。他认为《庄子·逍遥游》是中国历史上率先思考自由问题的经典。庄子的逍遥亦即自由,是以个体的自由为前提,由此公共秩序才是符合各人意愿的,才不至于让建构秩序的努力成为扰乱秩序的原由。而逍遥亦即自由的实现,并不需要现实之外的更高原则,只需要承认并且接受人各“自然”——自信其然、自行其然的普遍现象。

其次是“推阐自由理念的思维进路”。卢老师着重分析了《逍遥游》中“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段话。他指出,自由者有两大精神品格,一是无畏,二是无害。自由者的无畏,既不同于励志之勇健,也不同于血气之勇悍,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环境或对象而激发起来的意气,而是理解个体与万物造化之整体的同一关系,因而天大地大,尽可去得,无所可畏。自由者的无害,也不同于恻隐、悲悯的宗教情怀,不同于狷者有所不为的保守固执,而是由自由的内涵所决定的理性原则。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这条原则还可表述为自是而不相非、“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再次是“两种‘逍遥义’的自由歧路”。卢老师认为有两种“逍遥义”,一种想象现实世界可以有另外的样子,思议在现实世界实现自由的可能性;另一种想象绝对无纷扰的彼岸世界如何清净,思议放弃现实世界从而在彼岸获得自由的必然性。前者以向秀、郭象命名,是汉魏学术理有固然的延展;后者以支遁命名,是佛学介入玄学话题的异军突起。

最后是“自然的自由是否文明”。这个问题又可以从何谓“自然”、 道与自然、如何以“自然”建构社会文明、“自然”与教化是否矛盾等四个方面进行展开。

讲座末尾,卢老师总结道:《逍遥游》所推关的,是自然的自由理念。推阐的方式,既非直抒要摆脱束缚的意愿、情怀,也不是预设自由意志的普遍性,而是以寓言来描摹自然的自由之情状。从斥鷃到鲲鹏,从知效一官到宋荣子、子列子,一切生灵都具有自由的可能性,但并非一切生灵都已经获得真正的自由。中西方思想的交汇,构成了理解庄子思想的新环境,庄子无用之大用的思想将会如何,是继续郁而不发还是大用如其所能,是一个很引人遐思的问题。

刘固盛教授本次讲座进行了评议。他认为,讲座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哲学思考,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讲座有全新的解读视角与观点,提出了自由思想的两大精神品格——无畏和无害,提出庄子逍遥自由理念可能蕴含道家社会治理思想的精髓。

在接下来的师生问答环节,大家踊跃发问,卢国龙老师进行了热情而精彩的答疑,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高校网站模板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