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3日晚,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办的“道学讲坛”第三期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主讲,主题为“道教科仪史视野中的灵宝斋法”,中心主任刘固盛教授担任主持人与评议人。本次讲座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进行,肖海燕副教授、王闯副教授以及北京大学王宗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姜守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宋学立副研究员等参与讲座,近百位同道聆听了本次精彩报告。
首先,张泽洪教授讲解了“灵宝的涵义及灵宝斋法的源流”。关于灵宝的涵义,存在从灵宝经系释“灵宝”、《度人经》各家注本释“灵宝”、道教历代科仪宗师释“灵宝”这三个维度。关于灵宝斋法的源流,张教授指出,灵宝斋法虽创行于江南,但道经中对其起源却有各种神学色彩的说法,旨在渲染灵宝斋法的神圣来源和无上权威。
其次,张教授讲解了“道门对灵宝经和灵宝法的圣化”。关于道门对灵宝经的圣化,道教有经书神授说的各种仙话叙事,灵宝派的经书神仙降授说独具特点,道教通过神授经书说建构起灵宝经教体系。关于道门对灵宝斋法功能的阐扬,他指出,灵宝斋法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其关键人物是刘宋道士陆修静。
再次,张教授讲解了“灵宝斋法成为道教斋醮科仪主流”。
关于中古史上灵宝斋法的编撰问题,他认为,最早行用的灵宝斋法由陆修静编撰而成,其《洞玄灵宝五感文》载灵宝九斋法,原科仪经本在《无上秘要》中尚有保存。唐代将道教斋醮科仪正式列入国家祀典,《唐六典》卷四载七种斋法,而唐代国家祭祀行用的是灵宝斋法。道教的二十七品斋至迟在唐末五代已形成,但道教斋仪并非仅限于二十七品。
关于道教各派行用灵宝斋法的问题,他指出,在道教的洞玄、洞真、洞神三洞中,洞玄灵宝有兼上下洞之说,以致魏晋南北朝道教的正一、上清、三皇诸派,在斋醮科仪的坛场总用灵宝法。宋代的净明道、清微派乃至金元兴起的全真道,在斋修方面都行用灵宝斋法。
关于灵宝斋法的济世度人功能,他指出,早期灵宝派就十分重视斋法的济度功能,而在道教兴盛发展的唐宋元明时期,作为国家祭祀大典而行用的道教斋法,就是具有广泛济度功能的灵宝斋法。从南北朝至隋唐宋元明时期,灵宝斋仪都居于主导地位,其原因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是灵宝斋法以仪式活动显扬道教的济度思想。第二是灵宝斋法广泛的祈禳济度功能,适应了封建国家和社会大众的需求。
最后,张教授总结道:灵宝斋法成为道教斋法主流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南朝道教改革的产物。在这场民间宗教向国家宗教的转变中,道教斋醮科仪亦经过清整以适应国家祭祀需求。灵宝斋法蕴涵着道教的神学理论、哲学思想、祭祀观念、信仰习俗。灵宝斋法历史源流和科仪格式的多维度研究,还是道教斋醮科仪史研究中值得持续讨论的问题。
刘固盛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评议。他认为,从内容上看,讲座内容丰富且精彩,解答了道教诸道派为什么皆行灵宝科仪的疑惑。道教科仪是专门之学,要研究道教和《道藏》,科仪都是其重要内容,继续道教科仪研究大有可为。从研究方法上看,讲座从第一手文献材料出发,从文献到理论观点的提炼,都体现了史学的实证方法和精神。历史学科和宗教学科的结合对于道教研究极具方法论意义。
在接下来的师生问答环节,大家踊跃发问,张泽洪教授进行了热情而精彩的答疑,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