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铁基文集》简介

作者:叶秋菊 时间:2022-07-15 点击数:


《熊铁基文集》是著名历史学家、道家道教研究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熊铁基教授60余年学术生涯科研成果的总结性著作,全书共十卷,近500万字,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2月出版。


文集已出九卷,分别为《秦汉新道家》《秦汉文化史》《汉唐文化史》《汉代学术史论》《秦汉军事制度史》《秦汉官制史》《中国老庄学史》《中国古代史论集》《序跋·随笔·回忆录》,主要涉及熊铁基先生在秦汉史和道家道教文化两个研究领域的专题研究以及重要学术论文,其中多是两大学术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重磅力作。


文集第一卷为《秦汉新道家》,这是熊铁基先生在秦汉思想文化领域深耕多年的代表作之一。早在1984年,熊先生的《秦汉新道家略论稿》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秦汉新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特点进行专题讨论。熊先生认为《吕氏春秋》《淮南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根据其内容、思想的变化称之为新道家。熊先生对秦汉新道家的特点、代表人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指出秦汉新道家之“新”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由批判儒墨变成了兼儒墨、合名法,当然,从战国后期开始,各家各派都在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只不过各自站在不同的基点上吸收,各自所标榜和强调的不同罢了。新道家是站在道家立场来‘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的”。二是“由逃世变成了入世。新道家不回避现实矛盾,也不轻率地对待矛盾,他们的代表作都认真地讨论现实问题,这些代表作可以说都是政论书”。三是“发展天道无为的思想,把它创造性地运用到人生和政治上去了”,这就是把《老子》消极的无为变成了积极的“无不为”。这部著作的出版,在秦汉史学界和中国古代思想史学界都有积极的反响。赵吉惠先生以为“立论有据,自成一说,见解新颖”,是“近年秦汉思想史研究的新成果”。熊先生的研究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对此问题的思考持续了十余年。2001年,熊先生的《秦汉新道家》问世。这部著作是《秦汉新道家略论稿》的增订本,较之前者篇目增加了一倍,字数增加了两倍,在论述的角度和深度上,都比以往有较大的进展。该书分“历史篇”和“思想篇”。著名秦汉史学者、苏州大学臧知非教授认为,《秦汉新道家》在对秦汉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和著作的属性做出深入的探讨并补充以往不足的同时,注重对秦汉新道家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原因、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著名秦汉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认为,这是探讨“道家在秦汉时期发展成熟并且实现新的时代变化之思想史过程的深层次的专著”。


文集第二卷为《秦汉文化史》。1998年,熊铁基先生的《秦汉文化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更名《秦汉文化史》,由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再版,2018年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该书第3版。在这部著作里,熊先生概括地介绍了秦汉文化的历史背景,分析了与文化发展相关的政治、文化与教育制度;对秦汉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如学术、文学与艺术、农食住行与工艺等,都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在“社会思潮”、“礼仪与风俗”、“文化的地域性”等章节,提出了一些独到的学术见解。为便于人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秦汉文化的发展状况,末附《文献与考古》一章,对有关资料进行了重点介绍。令人感兴趣的是,这部著作从新的视角来认识文化,力图从文化的视角观察秦汉社会,避免以文化为名义而写秦汉史的偏颇,将秦汉史与秦汉文化严格区别开来,这可说是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文集第三卷为《汉唐文化史》。该著分为“综论”、“分论”两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论述汉唐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地位。“综论篇”着眼于宏观和整体性,把制度文化的建设到精神文化的发展作为汉唐文化的核心进行阐释,认为经过汉唐时期制度文化的建设到精神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基本确定下来,并且为唐以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唐文化相对于先秦时期来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流”,相对于唐以后来说又有不少“源”的成分。正是在文化的源和流共生中,熊先生发现了汉唐文化发展的轨迹,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呈波浪式前进,进一步指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是结合在一起的,汉唐文化是在不断地统一化(整合),在统一发展中既包括着各种文化的矛盾、斗争,也包括着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吸取,同时,整个过程又是一个继承和创新不断前进的连续过程。”“分论篇 ”则侧重于家庭、经学、社会思潮、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做出多角度、多侧面的重点阐发,既论证了这些思想文化的源流和背景,阐释了它们的时代特征及其对社会思潮形成的影响作用,又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注意到各个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关联性和独特性,揭示出它们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其中对汉唐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出的若干问题,如怎样具体看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老翻新与推陈出新、文化的统一、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精神文化所反映的人的个性、经学与文化等等,都具有启发性,有助于促进汉唐文化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文集第四卷为《汉代学术史论》。全书共七章: 汉代学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汉初的学术载体;两汉学术载体的演变;影响学术发展的重大举措;论学术思想的趋同与整合;传统学术特点的形成;辉煌的学术成果。赵国华教授认为,该书是接着顾颉刚先生《汉代学术史略》而写就的一部学术专著,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研究汉代学术的发展概况,对于汉代学术的主要内容、发展轨迹、基本特征及其历史地位,都做了较详尽和系统的论述,并揭示了中国学术史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是一部颇有创见的学术史力作。


文集第五卷为《秦汉军事制度史》。该书分为兵士、军队、装备、 军马、给养、营垒、军法、兵法等十一章,对秦汉时期的兵役制度、军队的构成和编制、武器装备与马政、后勤保障制度、军营和壁垒设施,以及军事法律、作战方法等问题,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是中国军事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因为时代的久远和资料的残缺,秦汉军事制度史研究困难重重。熊先生从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出发,通过对零碎史料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尽可能与出土文献相结合,大量征引秦汉简牍,如云梦秦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力图向人们展示秦汉军事制度的发展脉络。基于这样的学术探索,《秦汉军事制度史》改变了中国军事制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并为广大史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式。


文集第六卷为《秦汉官制史》。安作璋先生与熊铁基先生合著的《秦汉官制史稿》于1984年由齐鲁书社出版,此次收入文集时有所修订,并改书名为《秦汉官制史》。这部著作系统地论述了秦汉官吏制度的基本构架和发展变化,共分三编,第一编为 “中央官制 ”;第二编为“地方官制”;第三编为“官吏的选用、考课及其他各项制度”。全书用70万字的篇幅对秦汉中央和地方官制的设立及演变、职掌、属官,以及选举用人制度等问题,都进行系统而详细的论述,从而揭示了秦汉官吏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官制史中的特殊意义。这部著作资料翔实、考订细致,收录了大量有关秦汉官制的文献资料,如《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汉官六种》《秦会要订补》《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汉官答问》《通典》《文献通考》《太平御览》《历代职官表》《玉海》等等,并充分利用考古出土文物资料,如秦简、汉简、碑刻、金石、封泥、陶器、汉官印及秦汉瓦当等。《光明日报》《史学史研究》《社会科学评论》等报刊相继发表评论,给予该书较高的评价,认为它“不仅填补了断代官制史方面的空白,而且在许多方面有新的开拓,它的出版在中国官制史研究的漫长进程中树立了又一块新的里程碑 ”。


文集第七卷为《中国老庄学史》。老庄学研究是熊铁基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事的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其研究特色在于注重老庄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将老庄学与中国思想史结合起来展开综合性的研究。1995年,熊铁基先生与马良怀、刘韶军合著的《中国老学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熊先生负责先秦秦汉部分的撰写,即第一至第三章。2002年,熊先生与刘韶军、刘筱红、吴琦、刘固盛合著的《二十世纪中国老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熊先生与刘固盛、刘韶军合著的《中国庄学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老学史》《中国庄学史》的先后问世,学术界总是用“开拓 ”、“拓荒”等词语来形容其“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认为是“开辟了道家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新天地”。的确,熊先生的老庄学研究,无论是对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还是对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深化,都是有学术贡献的。


文集第八卷为《中国古代史论集》,收录熊铁基先生撰写与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如《秦代的邮传制度——读云梦秦简札记》《“十里一乡”和“十里一亭”——秦汉乡、亭、里关系的决断》《汉代对先秦典籍的全面改造》等。


文集第九卷为《序跋∙随笔∙回忆录》。“序跋”和“随笔”部分收录熊铁基先生在报刊、论著上发表的文章,“回忆录”则详述熊先生从幼年时期开始至今的生活成长、学术研究经历。


将熊先生的成果进行总结性整理,既可全面反映出熊先生的学术成就,也有利于深入研究、总结熊先生的学术思想。《熊铁基文集》的编纂和出版,对推动中国古代史和道家道教的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高校网站模板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