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的主要教义与基本精神
刘固盛
摘要:道教的主要教义包括:尊道贵德,崇尚自然;生道合一,性命兼全;道术结合,重视科学;济世利人,兼容并包。从上述对道教主要教义四方面的总结,可以看出道教的基本精神,包括自然精神、贵生精神、科学精神、入世精神、包容精神等,这些精神也可以称之为道教的真精神。道教的真精神既代表着道教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思想传统,同时也是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道教;教义;人文精神
原文发表于《老庄学研究》第四辑,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道教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以老子之道作为其核心理念,以神仙信仰作为其根本信仰,融摄远古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又广泛吸收儒佛及诸子百家之学,由此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宗教思想体系,并具有“杂而多端”的特点。正因为道教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因此要准确地概括其主要教义与基本精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学术界和道教界对此也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本文试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道教的主要教义与基本精神作一简要概括和总结,以就教于方家。
一、尊道贵德,崇尚自然
道教形成以后,老子被尊奉为道祖,《道德经》为其最重要的经典,道成为道教的核心信仰与思想宗旨。李养正先生曾指出,道教所宣扬之义理,无一不与《道德经》在形式上及内在思想上存在着关联。“《道藏》绝大部分经书无不或多或少依附《道德经》自尊其教。”而《道德经》倡导的“尊道贵德,崇尚自然”,也成为了道教最基本的教义。《道德经》第51章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则言:“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道既是道教的最高信仰,也是宇宙万物之本原。而道的根本特点就是自然。《道德经》第25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河上注把“道法自然”释为“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突出了老子之道的本原性,强调了道的核心意义,成为了道教老学最经典解释,那么南宋道士董思靖的注解则进一步彰显了道教的立教精神。其言曰:“法者,相因之义也。故语其序则人处于地,形著而位分,地配乎天,而天犹有形。道贯三才,其体自然而已。谓推其相因之意,则是三者皆本于自然之道,盖分殊而道一也。故天在道之中,地在天之中,人在地之中,心在人之中,神在心之中,而会于道者也。是以神藏于心,心藏于形,形藏于地,地藏于天,天藏于道。”“道贯三才,其体自然” 的诠释,立意不凡,体现出道教理论的宏大气象。注文把最后的落脚点放在人的心神修炼上,又反映了道教教义的时代特色。总之,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是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石,正如卢国龙教授指出:“老庄所阐发的‘自然’,就是道教教义的核心概念,‘道法自然’就是道教教义体系的逻辑枢纽,因为从道教的信仰、修持、仪式等各方面所共持的教理依据来看,唯有‘道法自然’可以贯通,可以概括其基本观念。”因此,道法自然是一条贯穿道教教义的主线,发挥着逻辑枢纽的作用,使信仰、修持、仪式等相互关联,呈现出道教教义的体系性。
体道为德,落实为道教的修道理念就是抱朴守真,回归自然。《大道论》指出:“道者至虚至寂,真性真常。”“真性”即自然之本性,如李荣《道德真经注》云:“圣人顺自然之本性,辅万物以保真。”真性也可称之为真体,如宋常星《道德经讲义》言:“我之真体,既然常存,其无体之体,既与无极同其真空之体。”至于“真常”,亦是道教尤其是全真道的重要思想,陆西星《老子玄览》言:“何谓真常?纯一不二曰真,恒久不已曰常。”真为纯粹,常乃恒久,真与常两者不可分离,构成了道的基本性质。从本体来说,为真常之道;从天地万物来说,为真常之名;从人的修养而言,为真常之性。这样,道与天地万物及人之间的关联,通过真常二字得以完美体现,从中可以看出道教教义的圆融性与超越性。
二、生道合一,性命兼全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而修道的要义在于贵生。《老子想尔注》把《老子》第25章经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改为“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对生的解释则是:“生,道之别体也。”这一改动和注解,反映出早期道教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和推崇。对生命的珍惜,体现出道教的基本精神。《太上老君内观经》则曰:“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生道合一,把生命的意义上升到道的高度,体现出道教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洞察,也是道教生命哲学的基本原理。
《太平经》指出:“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既然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故理之第一善者,莫若乐生。”《太平经》还指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不可再生:“人居天地之间,从天地开辟以来,人人各有一生,不得再生也。自有名字为人。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长也,而尊且贵,与天地相似;今一死,乃终古穷天毕地,不得复见自名为人也,不复起行也。”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人命近在汝身,何为叩心仰呼天乎?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爱,当爱谁乎?有身不自成,当成谁乎?有身不自念,当念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道教贵生的思想,在道经中随处可见,如《太上老君内观经》云:“万物之中,人为最灵。性命合道,人当爱之。内观其身,唯人尊焉。”《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言:“万物人为贵,人以生为宝。”
道教哲学从本质上说是生命哲学,这是被广为认可的。道教在长期的修炼实践中总结出了性命兼修的原则。修命,指身体的修炼;修性,主要是精神修炼。如果说道教的外丹侧重对修命的实践,而内丹则主性命兼修,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不同阶段,由虚入道,归于自然。这一修炼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有入无,把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大道契合,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超越生死的过程。道教内丹学虽然重视形体生命的修炼,但更加重视精神生命的超越。在个人的生命中,精神生命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性命兼修的实质还是在于精神生命的超越。正如《太上老君内观经》所言:“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内观经》提示了修心对于修道的根本性意义:“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全真道兴起以后,倡导三分命功,七分性学,也是对修道即修心思想的发扬光大。
总之,道教生道合一的思想,既重视现实的形体生命,以生为贵,又主张保持精神生命的自由,由此获得生命的圆满与超越。
三、道术结合,重视科学
出于成仙的终极追求,道教又提倡“术”,道教方术种类繁多,如符箓术、服气术、存思术、外丹术、内丹术等等, “道教区别于世界其它各大宗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术显道”,的确,以术显道、道术合一,体现出了道教作为中国唯一本土宗教的独特性。《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引《老子节解》曰:“夫养生之要,先诫其外,后慎其内,内外寂静,此谓善入无为也。……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通德矣!夫术数者,莫过修神,淘炼真气,使年延疾愈;外禳邪恶,清净心身,使祸害不干。”实际上,道教的方术,不仅仅是养生的方法,而且包含着科学的因子。正如王卡先生所指出的,在中国历史上,道教学者之所以能在科技上取得许多成果,是与他们对人生的执着眷恋、对生命奥秘不断探索分不开的,这种探索推进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道教的科学思想及其有关实践,是道教宝贵的文化资源。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 “道家又能将自己的理论付之实践,所以东方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渊源于道家。” 李约瑟在这里所说的道家实际上主要指道教。他又说:“道家的心理状态在根本上就是科学的,民主的。”“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相媲美,而且成为中国整个科学的基础。”李约瑟高度肯定了道家道教对中国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唐明邦先生也认为道教“是惟一与科学联盟的宗教”,他指出,道教外丹术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约有四个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1)对发展古代矿物学的促进作用;(2)促进了古代化学的发展;(3)促进古代医药学的发展;(4)促进古代冶炼机械、冶炼技术的发展。道教的科学思想值得重视,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受到启发提取出青蒿素,从而获得了2015年度的诺贝尔奖,这一事例有力地说明了道教文化巨大的科学价值。
四、济世利人,兼容并包
道教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入世的宗教,正如《度人经》所言:“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因此,道教提倡行善积德,如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指出:“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葛洪对道教理论进行了系统化的建构,并把道教成仙的宗教理想与行善积德结合起来。道教又提倡理身与理国的结合,以关注现实政治为己任。历史上许多道士都为帝王师,如寇谦之被北魏太武帝封为国师;陶弘景深受梁武帝礼敬,“书问不绝”,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司马承祯亲授唐玄宗法箓;杜光庭得前蜀高祖王建赏识,为太子师,后主王衍从其受道箓;丘处机见成吉思汗,“一言止杀”,成为道门典范,等等。道教的入世精神在道教老学思想中有充分的体现。如唐末杜光庭对《道德经》之宗意共列出了三十八条,第一条便是“教以无为理国”。北宋陈景元宣称他的解《老》宗旨为:“此经以重玄为宗,自然为体,道德为用,其要在乎治身治国。”宋元之际的杜道坚指出:“老圣作玄经,所以明皇道帝德也。” 他明确宣称:“玄经之旨,本为君上告。君上,天下之师长也。上有所好,下必从之。”杜道坚认为道家之学是积极入世的,山林之士也不应该逍遥于方外之域:“大丈夫有志当世,致君泽民,要不拘仕隐,修辞立诚,道在其中矣。”道教学者对《道德经》的这种认识,正反映出道教充满现实关怀的优良传统。
道教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宗教,马端临《文献统考》中说:“道家之学,杂而多端。”这里的道家主要指道教。“杂”并非庞杂无序,“多端”指内容丰富,具有多元性,正如熊铁基先生所指出的:“从各方面看,道教的‘杂而多端’,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章可循’, ‘杂而多端’在发展过程中,能充分反映道教的包容性。”
道教的包容精神可以从全真道的教义中看出来。全真道主张三教合一,如王重阳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悟彻便会知出入,晓明应许觉宽洪。精神气候谁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达理识文清净得,晴空上面观虚空。”认为儒、道、释三教乃是一家,可以融会贯通。柳存仁先生曾说:“王喆(重阳)教旨的伦理性比宗教性来得强,它强调老子传统中的纯净及缄默,另外再加上忠孝的观念,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所谓伦理性,即指儒家的忠孝观念之类,将儒家伦理与老子思想结合在一起,确是全真道的基本特色之一。又如王重阳对《心经》的重视,则反映出他对佛教思想的兼容。宋代以后,儒、道、释三家之间互相融合,这是当时思想发展的潮流,但与宋儒一方面“出入释老”、一方面却又公开“辟佛老”不同,王重阳明确主张三教一家,充分显示出全真道立教精神的特点。
道教的包容精神还体现在《道藏》的编纂上。如张君房在北宋真宗年间编《大宋天宫宝藏》,收入摩尼教的经典《明使摩尼经》等,十分难得。又如《正统道藏》,除了汇集道教的典籍以外,还收入不少儒、墨、名、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之书以及天文、方技、术数等各类著作,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医药养生、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兼容并包。所以唐明邦先生说:“《道藏》的思想文化内涵,远远超出宗教,赋有多方面学术文化价值。实际上它是一部超巨型中国思想文化史丛书,不止为研究道教所必需,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亦十分重要,值得予以全面研究,重新评估。”
五、结语
从上述对道教主要教义四方面的总结,可以看出道教的基本精神,包括自然精神、贵生精神、科学精神、入世精神、包容精神等,这些精神也可以称之为道教的真精神。陈寅恪先生在20世纪前期即提出“道教之真精神”的著名论断,强调在吸收外来学说的同时,“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对此,王卡先生进一步加以阐发,指出道教的真精神是中华民族一贯坚持的“开放的文化本位主义”立场,“道教的真精神,不止于对天道的信仰,其思想中还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意义的精神气质”。的确,道教的真精神既代表着道教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思想传统,同时也是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我们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时,道教的思想精神是需要重点加以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