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的田野考察,师生一行人前往南阳市图书馆,近距离接触了明刻清重修本《道藏》,直观了解了《道藏》的规格样式、篇章结构、行文风格等。随后又参观了汉画馆,初步学习了在野外以及室内制作碑石拓片的基本技术。
师生一行人首先前往南阳市图书馆古籍部,借阅了这部极其珍贵的《道藏》。
《道藏》是道教经籍文献按一定的神学思想进行的集中汇编,虽然历代朝廷大多有编纂《道藏》的传统,但是目前国内所见完整《道藏》为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刊刻之《正统道藏》以及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刊刻之《万历续道藏》。明刊《道藏》的经版共12万多块,清代时存于北京大光明殿。
据刘迅教授《2012夏宛图阅藏记》一文的研究,南阳图书馆藏《道藏》为典型折页梵夹本,高长为 36 厘米,宽为 12.5 厘米。内页面上空为 6.5 厘米,下空为 2.5 厘米, 每五面梵夹页就有一个粘合处,每页共印有 5 行竖排经文, 每行共 17 字;所阅各函大部分都有经匣,内里衬为 2-3 层薄纸硬板迭加而成, 外面裱有一层蓝色细花绫绢; 高为 36.5 厘米,宽为 14 厘米。这部《道藏》应当为明刊清重修本,一个最明显的证据是天字函《度人经》在开卷三清图像后,印有“康熙四十七年三月十八日重修”的字样。
此外,在天字函和缨字函内部加盖有“揆叙图书” 印章,《度人经》末页上也印有“信官三宝弟子揆叙诚造”字样。这两则证据也为我们了解南阳这部康熙四十七年《道藏》的流传历史提供了若干难得的线索。揆叙(1675—1717),纳喇氏,字凯功, 号惟实居士, 满州正黄旗人,为康熙朝重臣明珠(1635-1708)第二子。揆叙或许在当年宫内道藏重修完成后,为自己特别请印了一部,留在家中供奉,为自己加持功德。
据南阳市图书馆周献红馆长介绍,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捻军围攻南阳城,南阳玄妙观道长张宗璇率道众数百位,配合官军昼夜严防,捻军伤亡惨重,南阳城未被攻克。为褒奖张宗璇“守城之功”,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河南候补道、原南阳知府傅寿彤及南阳新任知府张保仙等联名奏请河南巡抚转奏同治皇帝,请求颁赐《道藏》给南阳玄妙观。同年11月,张宗璇赴京将《道藏》迎回。御赐《道藏》让玄妙观名声大振,显赫四方。同治七年(1868年),张宗璇于玄妙观内筑阁,藏经于阁。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大光明殿被大火焚殿,殿内明《道藏》原刻经版也付之一炬。由于其卷帙浩瀚,印数不多,故传世《道藏》极其珍贵,堪称“国宝”。
20世纪70年代,市图书馆工作人员雷洁峰在书库内发现了这部《道藏》,遂妥善地保护起来,使之幸运地留在了南阳市图书馆。
最后,师生一行人参观了汉画馆。
通过观看汉代石刻与拓片,领略了汉代石刻石像的艺术之美。与南阳华夏汉画研究院顾问、碑拓专家李中兴老师交流, 了解并学习了在野外以及室内制作碑石拓片的基本技术, 以备日后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之用。